米乐M6(官方)网页版在线登录
10年专注环保设备研发制造 环保设备系统设计\制作\安装一条龙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400-651-4339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 案例展示三

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十篇米乐M6官方网页版在线登录

作者:小编 时间:2024-01-12 23:33:47 点击:

  米乐M6官方网页版在线登录米乐M6官方网页版在线登录米乐M6官方网页版在线登录环境保护是当前全人类的共识。随着温室效应、生态灾难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1]。随着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视与行动措施也日益增强[2]。节能减排技术的提出与应用,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其广泛的应用促进了环保工作的持续发展[3]。

  节能减排是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4]。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并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的珍爱自然,更加积极的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节能减排的涵义,从广义上讲,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排放;从狭义上讲,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和减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讲,节能必定减排,而减排却未必节能,所以减排必须与节能相结合,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避免因片面追求减排效果而造成能耗激增,注重在节约能耗的基础之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均衡[5]。

  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生产过程中,实行外延型、粗放型、数量型的经济模式,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很少考虑环境因素、资源价值,对自然资源进行的是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无限制的从环境中掠夺资源并向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6]。

  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三废”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出现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急剧增加等问题。当前我国化工企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7]。因此,节能减排成为全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这项政策带来一定压力的同时,更多的是将为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带来长久的发展动力。我国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8]。

  (1)能源过度消耗,先污染后治理现象普遍,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与化工相关的企业大多数只是采取了一些办法来应对节能减排政策,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半数化工企业处理废水、废气的机器往往只是一些为了应付检查而购买的简单设备,无法完全承担起废水、废气处理的重任,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很难得到妥善处理,很少有企业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做文章,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办法不是节能减排政策的初衷。(2)节能减排措施不够完善,资金不足,实施难度大。尽管有些化工企业确实制定了自己的节能减排措施,但是在不进行深层次调研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这些措施针对性不足,科学性欠缺。在一些企业推进节能减排的过程中,更是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这便是资金不足导致的,如果政府在政策上给与扶持的基础上又能在财政上获得更多的待遇,节能减排工作将不难达到预期的目标。(3)技术落后,节能减排观念尚未深入人心。许多化工企业仍然把追求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没有真正意义上重视节能减排措施的推广。企业对节能减排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员工对节能减排认识不深。另外,先进的技术也是节能减排实施的重要推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行节能减排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9-10]。

  为进一步推进化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建议:(1)完善节能减排工作的内部管理制度。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首先必须要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监管、服务功能,尽快出台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加大依法监管力度,强化对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执行力。(2)提升技术,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资金投入。除了依靠人力,高端的机械设备和先进的处理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正离不开资金的支持。(3)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更新生产设备,引进节能减排工艺,才能为实现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发展道路铺平道路。(4)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岗位技能。要从根本上做好节能工作,关键是要培养全体员工节能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工艺,能够紧随时展的步伐,加深节能减排的意识[11-14]。

  节能减排工作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懈努力和认真践行,节能减排既是一项现实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此外,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媒体的宣传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大家一起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努力。

  2012年3月,我局成立了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任成员,由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制订具体措施。为确保节能减排活动深入开展,明确了各股室负责人为实施措施的第一责任人,并带头做勤俭节约、自觉节能的模范。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股室协调配合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并强化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污染减排约束机制。4月,领导小组还组织了局机关及局直各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学习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会上要求局机关及局直各单位每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职责积极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一是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避免大开水龙头,杜绝跑冒滴漏现象,抓好节约用水。二是规定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20摄氏度,节约办公设备、照明设备用电等。三是加强车辆使用管理,统筹安排公务用车,严禁公车私用。四是推行无纸化办公,降低纸张消耗,从严从紧配置办公设备和购买办公用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五是办公电话提倡长话短说,禁止公话私用,各类会议、活动时要厉行节约,严禁铺张浪费。通过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局及局直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培养了良好的节能习惯,切实降低了能源消耗,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实现了年综合电耗、综合水耗、综合油耗比上年度降幅不低于5%的既定目标。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问题主要是:1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其中制约工程建设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是;2污水收集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区的建设设施不配套,使的污水处理项目不能充分发挥效能,工作负荷率比较低;3相关处理技术设施改造有待加强;4再生水利用重视不够;5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的监管力度亟待加强。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恶劣影响无疑是急需解决的。城市污水处理产生污泥也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通常情况下污泥含量约为污水处理量的1%~2%,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汞、铬、镉、铅等重金属,对附近的土壤、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等产生很恶劣的影响,不仅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污泥中还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寄生虫等,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对居民以及动植物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城市污水处理的最终排水对收纳的水体产生不良影响,对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长期以来,城市生活污水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是世界各国应用最广的一种生物处理流程,具有处理能力高,出水水质好的优点。该方法主要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系统组成。废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反应器,通过曝气设备充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溶入混合液,产生好氧代谢反应,且使混合液得到足够的搅拌而呈悬浮状态,这样,废水中的有机物、氧气同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反应。随后混合液进入沉淀池,混合液中的悬浮固体在沉淀池中沉下来和水分离,流出沉淀池的就是净化水。沉淀池中的污泥大部分回流,称为回流污泥,回流污泥的目的是使曝气池内保持一定的悬浮固体浓度,也就是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曝气池中的生化反应引起微生物的增殖,增殖的微生物量通常从沉淀池中排除,以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运行,这部分污泥叫剩余污泥。活性污泥除了有氧化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凝聚和沉降性能,以使活性污泥能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得到澄清的出水。

  由于污水处理是一项侧重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因此在建设和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治理技术与资金问题成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瓶颈”。归纳起来,目前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研究和应用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往往基建费、运行费高,能耗大,管理复杂,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设备不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2)随着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严格,对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要求较高,传统的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污水处理工艺多以活性污泥法为主,往往需要将多个厌氧和好氧反应池串联,形成多级反应池,通过增加内循环来达到脱氮除磷的目的,这势必增加基建投资的费用及能耗,并且使运行管理较为复杂。

  在污水生物处理的发展和应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生物膜法主要用于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物,主要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介质“滤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为H2O、CO2、NH3和微生物细胞物质,污水得到净化,所需氧化一般直接来自大气。生物膜法处理系统适用于处理中小规模的城市废水,采用的处理构筑物有高负荷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生物滤池在我国南方更为适用。随着新型填料的开发和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起来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在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由于生物膜法具有处理效率高、耐冲击负荷性能好、产泥量低、占地面积少、便于运行管理等优点,在处理中极具竞争力。

  氧化法是目前广泛采用并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生活污水预处理方法之一。根据氧化剂的种类及反应器的类型,氧化法可分为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等。化学氧化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由于其处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而且由于其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应用中使用并不很多。为了达到提高处理效果,同时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人们开发了一些其他的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法设备简单、运行条件温和、氧化能力强、杀菌作用强、处理彻底,因此,在水的深度处理及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的处理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有专家预测,氧化法将成为21世纪废水处理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切实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建设和运营效率,关键是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要充分认识城镇污水设施建设的长期性、综合性和艰巨性,尊重科学,遵守基本建设程序,不能搞运动式、。使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朝着低耗高效、方便管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实现污水里的磷回收和处理水的再利用等目标,所以污水处理不仅仅是改善水质,同时还要注重资源化和能源化问题,且所采用的技术必须低能耗,将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纳入节能减排计划中。

  一是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三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一是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二是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污水处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遇到的最到的问题是技术的改良和污水处理实际落实的问题。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将污水处理真正提上日程,投资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绿色和清新。

  [1]储金宇,等.臭氧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广义的来说,节能减排主要指的是对资源以及能量资源的有效节约的同时减少废物以及对环境产生危害物质的排放,狭义的来说,节能减排主要指的是能源的节约以及对环境有害物质的减少排放。

  我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有着较早的认识和发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人大会议就提出国家对资源的保护以及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这对于我国环境保护来说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同时我国通过《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我国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实现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法可依。根据《节约能源法》中提出的节能工作新指标来看,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始终坚持节能减排发展理念,在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方面则是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明确化发展和完善。

  1.节能减排政策对经济方面的影响。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政策,从政策实施,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节能减排政策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发展,现今,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深入开展,国家政策对于企业提出了更加高的发展要求,更多的企业开始通过结构调整,进行产业改革发展,满足时代提出的节能需求,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节能减排除了能够满足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发展需求之外,同时也是进一步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

  2.节能减排政策对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通过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行和实施,我国在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上减少了近18.2%,同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减少了近8.9%,同时在城市污水能力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发展,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从62%发展到66%,在可开发能源方面则是达到了15%以上,这对于我国环境保护来说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指标是进行干部筛选以及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内容,同时,由于节能减排措施大部分都是属于投资大、见效慢等问题,因此,从主观的角度来说,部分的地方政府会存在将经济增长同节能减排目标相区别对立的状况,片面化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于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目标是通过“自上而下”实现确定的,因此,导致了各个地区在节能减排目标分解以及年度分解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合理的节能目标制定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很多的企业以及地区并没有进行实时分析和调查研究,在进行节能目标制定过程中不切实际,导致节能减排过程执行困难。

  我国在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实施缺乏计划,相应的政策协调性较差,节能目标缺乏配套实施的实际方案、政策支持,同时在节能技术的关键点把握上以及节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点也无法继续准确的预测,导致最终节能目标实现度较低,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实施中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节能减排,同时在实际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有令禁止的方式保证节能目标的完成,部分的企业以及地方政府领导对于节能减排存在着认识不深、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简单的将节能减排作为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导致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依赖上级进行推行实施。

  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政策,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最终的完善来说,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企业等在节能减排问题中存在着决策机制不科学、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化发展。同时,由于政府长期以来在节能减排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政府工作开展存在着效率慢,换代快等问题,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缺乏连贯性,因此,也会导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出现严重滞后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对于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具体制定和实施来说,可以通过建立统一节能管理机构的方式,保证在进行节能减排政策实施中可以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发展,同时通过统一的标准限制能够保证节能减排政策目标的实现。

  在节能减排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主动积极的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提升节能减排重要性认识,科学化的结合必要的经济调节手段,加强相关的政策引导,对于企业经济结构以及国家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进行合理化的调整,通过建立严格的节能减排监管机制,保证节能减排工作能够更加透明化的开展。

  节能减排是党的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切实把能耗降下来,把排污总量控制住,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是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的主要审计类型,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已成为我国审计工作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何有效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功能,已成为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应采取的有效模式、实施程序、审计方法及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对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作尝试性研究。

  合理界定并从理论上把握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内涵,才能科学解决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实践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从而切实解决我国的发展困境。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进其全面、有效地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根据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现阶段(包括从现在开始的一段时期)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

  严格审计财政预算安排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检查分析资金安排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效益性。

  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计算各年度企业的费用指标、吨产品耗能指标、收入成本指标、利润变化指标,分析企业节能减排资金投入产出情况,审查资金投入产出效果,认真查找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漏洞,制止铺张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合理有效使用财政资金。

  以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为目标,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在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把经济责任人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情况、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情况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对经济责任人履行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核实,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使其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履行节能减排工作职责。

  将效益审计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用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对节能减排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查找影响企业效益的原因,分析能源耗费对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查看是否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生产工艺等原因造成能源耗费过高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建议,促使企业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发展方式,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向耗用能源低、排污少的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发挥审计监督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从事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环保部门,但涉及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效益的审查事项完全由审计部门负责,而这种财务收支及其效益的评价必然涉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企业经济业务、国家环保部门的业务活动乃至环境保护工作业绩。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在审计内容、方法、指标评价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不仅掌握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而且应熟悉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环保部门对环境专业知识比较精通,审计部门对审计技术比较在行,因此,建立环境保护部门和审计部门的联动机制,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无疑是提高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最佳手段。

  审计机构在编制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计划时,利用所收集和掌握的信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评估,选择并最终确定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项目。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项目的立项主要应考虑以下4方面的因素:(1)考虑开展以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节能减

  排清洁生产效果为重点的审计和审计调查。(2)考虑对节能减排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对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治理、集中供热等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开展审计调查。(3)考虑强化资源环保审计。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建设资金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对节能、节水、节电等应用工程及水源地保护、排污费、城市环保等专项投入、专项收费进行审计,揭示和制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规范专项收费征缴、管理和使用。(4)考虑适当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和清洁生产审计。适当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可以找出解决减少废弃物和防止污染环境的方案,促使企业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清洁生产。

  制定审计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对被审计项目的实施进行组织、计划和指导,确定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计划审计时间和成本,明确和落实审计人员的分工与责任,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制定节能减排审计方案时,首先,应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其次,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内容与审计方法;再次,科学选择评价依据和标准,慎重评价审计事项。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2个步骤:(1)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紧紧围绕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评价标准和被审计单位责任机制,考虑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特点进行调查取证。(2)编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连接现场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的纽带,与一般财务审计工作底稿相比,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底稿更侧重于对审计发现事项的分析、研究和评价。

  节能减排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报告的内容应注重以下两点:(1)报告内容和要素齐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能够满足社会公众了解政府及有关部门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情况及政策方针的执行情况的需要。(2)在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和总结。查明问题原因,围绕问题展开分析,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决策层和有关部门,纠正偏差,促进与加强整改,使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落到实处。5.建立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后续跟踪制度。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延伸,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在整改期间进行后续的跟踪审计,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实施过程,就是审计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审计证据,根据审计标准对被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审计结论,最终实现审计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收集审计证据,还是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评价,都需要运用适当的技术方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除用到常规的审阅法、调查法、观察法及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外,特别要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和证据的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审计人员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时,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贯彻系统性原则,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

  审计管理是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对审计活动实施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目标,提高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审计机关应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管理。

  审计机关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应注意从3方面进行: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机关在编写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计划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审计的全面性,突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重点,使审计能够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2.有效地利用审计资

  源。要根据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实际能力状况,确定如何实施审计。3.对审计计划的编制实施动态和全程管理。审计机关应在审计计划实施过程中,关注计划的实施情况和审计环境的变化。必要时,按照规定程序对审计计划做出更新和修改。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是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质量控制应当包括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审计人员应当对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质量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对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使审计人力资源效能最大化。审计机关应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使审计人员更加适应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1.要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

  能。2.要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的任用机制和考评机制。3.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监督和培训管理。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审计成果质量和应用价值。因此,对审计成果进行管理要做到:1.建立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的考核机制。2.建立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问责机制。3.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的应用管理。注重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的应用,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理解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目标,能够促进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对今后同类审计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1]《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研究》课题组.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决定”和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全县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肯定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自然生态和环境形势还十分严峻,工作中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距离党中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根据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以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为指导,积极探索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建立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综合决策机制,以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环境损失,对提高环境质量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力争将环保工作列入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逐步建立完善的综合决策机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科学安排,统筹部署,对全县重大经济决策、规划、举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能耗高、污染重、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的项目,不论利税多大,坚决不上,以避免“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不良现象发生,以环境保护为重要支撑和手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定不移地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竞争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和目标。当前,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资源环境的代价过大。要扭转这一状况,就必须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通过以污染物减排为突破口,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和下降,缓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加的环境压力,进而以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扩大环境容量,增强环境承载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必须不断加大污染减排的力度,要在强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减排的力度,推动环境保护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污染物减排为抓手,全力削减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有效缓解乃至最终解决当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提供切入点,将环境保护贯穿到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渗透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相互促进。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将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与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相统一,改变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节约环保型生产体系,将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项目进程,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排放和高效的节约型生产增长方式。同时,摒弃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快开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建立环境友好的科技体系。

  继续完善河湖治理、造林绿化和生态能源建设工程。退渔还湖,加快微山湖湿地保护规划的实施进程;退耕还林,加大圣人窝自然生态保护区和汉王生态农业建设;强化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维护群众利益。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突出植被保护、流域治理,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渔还湖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重现蓝天碧水新**。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单位GDP能耗在5年内,到2010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战略目标,这两大目标反映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情况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贯彻的重要指标,而环境审计工作恰恰是检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做的好坏的重要依据。因此,如何通过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环境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与社会审计组织按照相应的法规和准则,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审查,以保证受托环境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环境审计工作的内容包括对节能减排工作内容的具体审计,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审计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是否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做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左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安全生存。所以,我们要在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环境审计工作的监督机制作用,做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

  我国环境审计的重点内容基本局限于环保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基本属于事后审计,具体有环境政策法规的执行审计,主要是审查有关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政策,涉及到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与工程项目主体同时建设的问题;还有环保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审计各部门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专款专用。以上规定对专门的节能减排企业的具体环境审计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缺乏立法的规范性,不利于环境审计工作的全面进展。

  第一阶段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涉及到一些对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事项,审计的重点是合规性审计,即排污费的征缴和使用情况,对保证环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当时人力、财力所限,尚未对政府的环境政策进行具体审计。

  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明确了环境审计职能,标志着我国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开始了有意识地从促进环境污染治理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入手,组织开展了多项环境审计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至今,是以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的,环境审计工作经历了兼顾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阶段,吸收了国际环境审计的先进经验,总结了既往环境审计工作中有效实践经验。

  在进行节能减排审计时,要求被审计的企业如实的记录和反映其节能减排管理的情况,提供完整的节能减排企业会计信息资料。但我国现阶段,还未能建立节能减排企业会计,环境信息的确认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产生随意性。因此,建立节能减排企业会计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会计报告准则,规范节能减排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报告形式,才能为节能减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主体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不够,审计工作人员有限,完成所有审计工作难度较大,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使得事前监督薄弱,难以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减弱了环保工作的力度。而民间审计机构具有独立、客观、公正、专业性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民间审计主体的作用,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还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信息的有用性,进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但是如何有效地鼓励、扶植和培育独立自主的民间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力量是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现在已公布了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环境保护标准,使得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很难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作出准确的决断,造成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导致环境审计缺乏客观性,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在节能减排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方面,也未指定国际或其他组织的环境审计规定作为我国环境审计应遵守的规则,这使我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审计受到严重的制约。

  以上是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以下是针对如何做好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提出的建议。

  环境审计准则是指环境审计人员为了达到审计目标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南。我国现在有国家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准则等,但没有专门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而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必须有科学完善的审计准则,这样才能统一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减少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我国节能减排审计原则的制定应以ISO14000系列标准为依据,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的具体原则及指标体系,并做到科学界定三个实施主体的职责范围,分别对国家节能减排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规定各自的审计责任和范围,审计程序和方法等。

  节能减排审计涉及到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向,因此环境审计的工作难度大,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能力要求高,而我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审计专门人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其他高校经济类毕业人才,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因此,针对于我国环境审计的现实,必须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大力引进熟悉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人才。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强,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问题。全球气候的恶化,臭氧层的破坏等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世界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科学社会是各国人民共同期待和努力争取的目标。很多环境问题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已经不能解决,所以,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共同合作,一致行动,才能使保护环境工作做的更多、更好。

  当前在不断完善环境审计立法工作,使环境审计做到有法可依的同时,应使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明确化,这样才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使环境审计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更加活跃,我国政府应不失时机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严格环境准人,根据国家环总局的要求,要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提,新上建设项目如果突破总量控制标准,严格把关不予审批,这要求审计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纺织、汽车、电力等十大国家重点调控行业的准人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过度依赖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忽视了环境以及资源的实际承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环境防治任务艰巨,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举措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我国收缴排污费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对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和治理效果会大打折扣。并且,部分排污费项目已具备“费改税”的条件。因此,在结构性减税背景下,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于2015年6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税种的研究,更多的关注是以环境保护税替代现行的扭曲性税收,即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降低或消除了负外部效应,以期达到环境改善与非环境目标的双重效应,这也就是“双重红利”效应,双重红利效应也是环境保护税的主要特点。目前,在结构性减税背景下,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已成定局,且我国税制改革也不完善,因此就本文而言,我们主要依据“强势双重红利论”来实现环境保护税的开征与税制优化的联动。开征环境保护税,实现环境保护的专门目的,使得环境保护税的“双重红利效应”达到最优,是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现行税制逐渐在进行完善,并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种,只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和车辆购置税,而2003年收缴的排污费是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收费制度。

  1、资源税。资源税主要是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以及资源的有偿使用,在税目设置以及执行过程中间接体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通过提高开采资源的成本来“倒逼”资源开采者节约资源,提高利用率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发挥资源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控作用。

  2、消费税。消费税,主要用于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筹集财政收入。虽说最初目的在于筹集财政收入,但其税目中又属于过度消耗环境资源的产品,也体现了引导环保消费的产业结构方向。并且从2008年与2014年的燃油税费改革,,通过提高成品油使用成本,促使消费者节约或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费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3、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主要作用是为地方政府筹集财政资金,且有利于车船的管理、合理配置和调节居民的财富差距。2012年执行的车船税是按照排放量的分级差别进行征收的,通过税收手段引导社会居民节能减排的消费方向,对低排放量家用车征轻税,对高排量车征以高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高耗能高排量车的消费、缓解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根据2014年的《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为了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仅对新能源车辆的车辆购置税进行免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征收的车辆购置税就是为了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收费制度。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环保收费制度,它对促进企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控制环境恶化、提高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现行环境收费制度主要由排污费和其他相关收费制度构成。

  1、排污费。自1978年首次提出“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后,经过1982年、1986年和1989年修改,在1991年《关于调整超标污水和统一超标噪声排污费征收标准的通知》,使得我国标准的排污费制度建立起来。而2003年改革实施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使得排污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把排污费征收由单因子超标收费为主转变为多因子总量收费为主,在总体上实行“排污收费、超标处罚”的制度,这样就可以鼓励和刺激企业消减污染物,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污染治理,改善环境。目前,我国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性等五大领域按照定额征收排污费。

  2、其他收费制度。在自然资源禀赋较高的省份,通常会征收资源开采和生态补偿方面的一些收费项目。云南省在磷矿开采环节征收磷资源保护资金,由开采者缴纳,按每吨20元征收。而山西省对从事原煤开采的单位和个人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按照开采的原煤实际产量、收购未缴纳基金原煤的收购数量进行征收,标准为:动力煤5~15元/吨、无烟煤10~20元/吨、焦煤15~20元/吨。

  (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税费收入结构。随着我国GDP的高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也保持着较快增长,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收收入也不例外,保持着快速增长趋势;随着生态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排污费的征收标准以及普及范围越来越完善,近年来的排污费收入规模也保持着增长趋势,2000年到2013年的排污费的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0%,具体数据见表1。(表1)因此,综合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收入与排污费收入分析得出,我国关于环境税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94%,其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89%,排污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05%,具体数据见表2。(表2)

  目前,随着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已是箭在弦上。它的征收,会引起宏观税负的增加。根据征求意见稿征收标准,通过对比排污费与征求意见稿中的定额税率可以看出,基于平稳过渡的考虑,相对于排污费征收标准,环境保护税征收意见稿中大气污染物与水污染物的定额税率分别提高了0.5元、0.8元外,其他税目的征收标准未发生变化。那么,在其他税种的税负不变的前提下,若按照征求意见稿征收环境保护税,则环境保护的开征会导致整个社会宏观税负的上升。

  而结构性减税,是指“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下侧重于减税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旨在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通过一系列“减法”措施,对税制结构做进一步优化,从而使税收更好地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强调“减税”,降低税负水平;二是强调“结构性”,是有选择的、带有强烈优化结构的意图减税安排。因此,我们必须在结构性减税的背景下,依据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进行调整以达到优化税制,以期达到顺利开征环境保护税及优化税制。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并且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税收总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开征环境保护税可以得到“双重红利”,使得生态环境得以尽快修复保护,整个税制也得到优化完善。

  为了落实好结构性减税这一税收政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1)加强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宣传引导,收集企业以及公众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及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征求意见稿;(2)应尽快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费改税”,使得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法规范化,并且整合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其他税种税目,相应地增加到环境保护税的税目中,对环境保护税征税范围进行适当扩围;(3)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适时依据不同征税对象,分别采用定额税率从量计征或比例税率征收,并且提高相应的税率;(4)在保持宏观税负稳定前提下,既可以进行结构性减税的“减法”,既依据税制改革方向选择一些特定税种来削减其税负,也可以通过结构性加税,即适当调整环境保护税的税率来弥补减税带来的税收收入减少。因此,在结构性减税的背景下,应该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适时减少其他税种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负担,逐渐优化税制,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税的“双重红利”。

  [1]邢丽.开征环境税:结构性减税中的“加法”效应研究.税务研究,2009.7.

  节能减排是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学校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是建设节约型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要把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市教委《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实施意见》中的工作要求相结合,把节能减排工作与教育事业发展相结合,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后勤保障工作相结合,明确相应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和管理人员,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开展,认真完成市,区县政府明确的节能减排任务。

  (一)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节约意识,促进教师和学生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北京市能源节约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贡献。

  (二)督促学校全面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建立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做好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规划,维修改造及日常管理中的节能环保工作,积极创建节约型学校。

  (三)促使学校将节能减排作为重要内容,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切实体现节能环保的理念和要求,有意识地将节能减排工作与推进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从而推进市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节约意识和环境素养。

  (四)促进学校采用各种方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和充实广大师生节能,节水,节地,节粮,节材等方面的节约环保知识。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将节能减排工作要求落实在日常行为当中,促进全体师生节能减排技能的掌握。

  在学校普遍开展节能减排行动的基础上,依据北京市教育系统各单位节能减排工作的实际情况,初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据此对学校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整体评估。

  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要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工作结合起来,做好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强化师生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从学校发展,建设及日常运行管理的全局出发,对节能,节水,环保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要建立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做好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运行过程当中的节能环保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标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强节能,节水,环保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应用,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节水和中水使用设施,积极推广绿色照明和智能控制,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节能减排”简单地说就是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党的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位置。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据统计,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而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16个。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态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甚至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据世界银行按照目前发展趋势所做的预计,到2020年中国仅燃煤污染一项导致的疾病,所需付出的经济代价就高达3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此,构建我国节能减排税收制度已刻不容缓。

  强化社会节约意识。税收体现的激励与约束效应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有力杠杆,是强化社会节约意识的有效途径。税收政策的调整将促进市场主体按照政府建立节能减排体系的要求调整自身的经济行为,强化节约意识。

  促进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既是一项基础性研究,也是一项应用性的科技推广活动,包括资源节约技术在内的技术进步主要来自于国内的发明创新、向国外引进和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这三个方面。在建立节能减排体系的过程中,税收作为政府的一个经济杠杆可以通过降低税率、延期纳税、加速折旧和投资税收抵免等税式支出方式促进节约资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鼓励资源循环利用以减少污染。在鼓励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过程中,政府既可以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也可以采用经济手段来减少原生资源使用、提高要素综合使用率、降低污染。世界各国实践表明,经济手段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税收作为政府主要的经济手段,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不可偏废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限制不可再生资源消费的税收政策,也可以是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的税式支出。

  与其他促进节约的政策形成协同效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要在建设“节能减排”中发挥积极作用,需将税收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结合起来,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因为节能减排体系的建设涉及到能源、资源、土地、科技进步、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涉及到几个相关部门,因而政策措施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系统工程,相互之间需要进行协调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在节能减排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协同效应,提高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整体效益。

  增值税: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研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消费税:将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焰火、汽油、柴油以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企业所得税:规定企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以在5年内减征和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入,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一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来得以体现,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很难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同时,现行税制中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现行的资源税也很不完善。

  坚持以国情为本的原则。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环保税制,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应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准,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环保税制,而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国做法;坚持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该体现出“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和个人征税,同时,环保税应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以提高效率,更好地治理环境;坚持依法征收的原则。在新环保税制中,应体现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必须依法征收的原则;坚持专款专用原则。税款专用是环保税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应当把税收用于政府承办的环保设施和重点环保工程上。同时,又要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用科技手段来加大环保的力度。

  开征环境保护税。根据国际标准,环境保护税是国家为了促进环境保护而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而开征的专门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通常作为专用基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我国应将目前的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收费项目进行整合,开征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主体应包括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所有单位和自然人。借鉴外国经验,环境保护税的具体税目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噪音等。

  完善资源税。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征税对象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原等。应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以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对耕地的保护。另外,对资源税的税率也需要重新设计。

  改革消费税。可以通过对相关的产品征收消费税的方式,如增设含磷洗涤剂、臭氧损耗物质、煤炭、焦炭、火电、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饮料容器、一次性电池等污染产品为消费税税目,提高其生产成本,进而达到提高个人消费成本的目的;通过价格机制限制损害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消费,鼓励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如提高低标号汽油、含铅汽油,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等的消费税税率;针对高档建筑装饰材料(如木制地板)、高尔夫球具等征收消费税,控制资源的过度消耗。而对清洁能源如生物能源免征消费税等。

  在所得税和关税等税种中体现“节能减排”精神。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于企业进行的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固定资产投资,可采用加速折旧办法;企业购进的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性摊销;企业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开发费用允许据实列支;对荒地、荒山、荒漠等方面的开发投资,给予减免所得税优惠;对有偿转让环保科研成果及提供相关技术咨询、技术培训而取得的收入,给予一定的所得税优惠。在关税方面,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治理污染设备、环境检测和研究仪器,应免征或减征进口关税。严禁或严格限制有毒、有害化学品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

  1.张剀.建立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的探讨.中国税务报,2007-11-22